你是在指导孩子,还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很多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会说,我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很很想做一个好父亲。但是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的脾气呢?为什么我总是莫名奇妙地做很多事伤害我的孩子呢?
那是因为你没有认识你自己。
你想做一个好妈妈,想做一个好父亲。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你有没有去认识你和你自己父母的关系,你和你自己的养育者的关系,如果你认识到这个了。
你才会真的是能做到一个好妈妈。
所以,当你看了一大堆的育儿书籍,当你只是掌握一大堆办法,但是你没有认识你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办法要么只能用几天,要么就是那些办法你根本用不了。似乎好东西摆在你面前,你就是学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去认识你自己。你没有去认识你和自己的父母,或是你和你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试图去教育孩子之前,也许我们可以试试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孩子的位置,去问问自己:你是怎么长大的?你给孩子的教育,是真的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和孩子谈条件。
一两岁的孩子,你要给他无条件的爱,你要满足他,那很容易的,或是说是相对来讲要容易很多。
不就是吃点东西,不就是玩一会儿,不就是不睡觉,不就是哭闹两下吗。这很容易满足。
但如果是一个成年人,一个三四十岁,或者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他要想别人给他无条件的爱,对方会受不了,因为那个压力太大了。
那么有条件的爱,它本身就是一个评价。
比如:你学习好我才爱你。虽然我们不会明说这句话,但是很多的父母已经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了。学习不好的时候,虽然没说孩子,但是爸妈一脸的不愉快,孩子是可以捕捉到的。
那这样一来,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分裂的感觉。
你成绩好,我才爱你;那同时也就意味着,你成绩不好我就不爱你。结果这个孩子内心就有分裂发生了。我成绩不好,父母就真的不爱我了吗?
比方说,大家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孩子小学成绩很好,可能初中开始也还不错,年级越往上升,到了初二初三就不行了,到了高中成绩就下滑得更厉害。为什么呢?
因为之前的学习成绩好,是通过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压力逼着自己,虽然成绩好,但是孩子心理压力很大。而很多的孩子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成绩出问题了,这时其实孩子内心已经是撑不下去了。
太累了,被父母推着往前学、往前走,拼命地学习,但是孩子的内心是不情愿的。这种累,还是一种内心的冲突的呈现。
因为他内心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希望爸爸妈妈爱我,所以我要听他们的,我要按照他们的意愿来;但是同时又有另外一种声音说,那我的自由意志是什么,如果我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动,那我还是我吗?我还存在吗?
所以呢,孩子内心世界会产生严重的冲突,这种较量非常累。一方面要听,一方面不想听。一方面要做父母的乖孩子,一方面又想又做自己的意愿。
在小学的时候,他的现象还不明显,但是到了初中,到了高中,他撑不住了。他可能一下就放弃了,我就是学习不好,难道你就不爱我了吗,我就是做个坏孩子,难道你就不爱我了吗。
所以,如果父母这边给的压力太厉害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就放弃了,他不再追求好成绩,甚至可能走向另外一端。这也就是心理学讲的叫天花板效应。这个天花板这么高,我怎么够都够不着,那我干脆就不够了,我就自暴自弃了。
我们常常说父母有三种,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鼓励他,另外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否定他,那么还有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忽略他。
那么大家知道,最糟糕的是忽略,那么其次是否定,那当然最好的就是鼓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孩子不是那么的需要我们鼓励他们,很多时候,你的鼓励可能是一种干涉,你的鼓励可能是一种入侵,你的鼓励可能是一种评价。
那这样一来,你反而可能会打乱孩子的节奏,破坏孩子的感觉。
很多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学报考自愿,父母觉得哪个前景好就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报考,但很难说当时好前景的专业,在几年之后是否还是会有好前景的就业,我们鼓励孩子去学热门的专业,但这种鼓励是否就打扰了孩子对专业的喜欢和选择。很多的父母就会评价说,哪个好找工作,哪个会更有前景。甚至要求孩子选什么专业,报什么学校。
这可能不是在指导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去指导孩子的人生的话,指导就意味着你先要理解。
就像我们常常会说的一句话:“小孩子嘛,我们要常去教育他,要去指引他。”
这意思就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指引者,父母是孩子的导师,我活了几十年了,我的人生经验那么宝贵,我要教他。
但我们要试着反过来想一想,你最好的状态,可能也就是今时今日的样子,你的孩子在你身上吸收的,可能也就是你目前的高度。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你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你还怎么做孩子人生的导师。那导师的资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其实,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的爱、陪伴和接纳。只不过,很多的父母把这些都换上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觉得作为父母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如果不去觉察自己的话,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指引孩子,不过是有条件的爱孩子,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罢了。
大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是怎么长大的?你的父母是否又一直在给你指导这个指导那个。在你看来,他们的水平够吗?
同时,也反思自己,你想做孩子人生的导师,但是你能做到这个水平吗,你真的会比自己的孩子水平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