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关于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每次开家长会,妈妈们凑在一起聊得最多关于孩子的话题便是:孩子性格的好坏。有人说自孩子太害羞,很少在公共场合主动打招呼;有人说孩子太内向,跟周围小朋友显得格格不入;当然也有家长纠结于孩子太过人来疯,没有女孩子该有的矜持样。家长会有这些苦恼,是因为我们对性格有一种习惯性的误解,认为性格有好坏之分,也一直在无形中给孩子这种压力。殊不知,大人这种随意的评价和负面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暗示,一旦父母给孩子贴上了“性格不好”的标签,孩子便容易变得不自信和否定自己。
前阵子大火的动画电影——《哪吒》中有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得动。”在电影中,人人都把哪吒当妖怪,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是一样的结果。所以,他放弃了,自暴自弃的说:“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如果周围人都能对哪吒少一点刻板印象,多一点包容,那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
俗话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外向一点,无非是想让他在班上更受欢迎,以后进入社会能更快的融入。但根据观察发现,人际关系的广泛与否,未来事业的成功与否,都和向内外向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是游泳,他们只是用的不同的泳姿,但都可以到达终点。比如,同样作为画家,凡·高和达·芬奇就是典型的内向性格者,而毕加索和卡罗则是非常典型的外向性格。所以,你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性格是否外向没有一点关系。
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家里的小孩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性格特点呢?这些性格特点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语言学家、知名分析师西尔维亚·洛肯的经典作品——《性格拼图》。
作者认为内向或者外向——在错综复杂的“性格拼图”上,它们只是小小的一块。这张性格拼图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日常感受等。它有一个特别的游戏规则:我们只能和他人一起完成拼图。这个规则的含义就是:性格总是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意识的探寻。
首先第一个因素:生物遗传。
生物遗传即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差别。内向者的大脑相对于外向者来说,有更强的血流和更活跃的脑电活动、较长的神经通路、较敏感的杏仁体和较不敏感的伏膈核。所以这些特定的大脑区域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内向者更能积极处理内心活动、对环境也更敏感,相比较外向者,内向的人比较容易紧张。而外向者,在处理外部刺激时表现得更强,更趋向于追逐奖励和令人兴奋的事情,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新的感官刺激和新鲜体验。
各种各样的差异使内向者和外向者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优势,当然,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障碍、需求和苦难。但是,在“自然环境”中,性格不可能被分为内向和外向两个清晰的类别,优势和障碍也不是哪种性格独有的,不过,性格的倾向性可以通过大量观察得出。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心观察孩子,才能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
第二个因素:社会环境。
很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一个问题争论:先天遗传和社会环境,究竟哪个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更大?如今,我们发现了答案——二者相辅相成。没有谁生下来就是一件完美的成品。婴儿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是在出生后才发育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与抚养人的交流才能完成。所以,大脑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社会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而不同的环境因素又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环境,确实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加具有乐观、积极、自信等性格特征。
第三个因素:个人意识的探寻。
影响性格的第三个因素,同时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通过自由意志做出决定的能力。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理特征,也无法完全决定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能做到一点,自主的做出选择,选择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对育儿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理解他,成为他背后的依靠,不管是内向也好,外向也罢,那都只是他自己独有的性格特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就好了。
在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存在着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成功地自主选择职业道路,并且收获了被大家认可的成绩。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性格,它们只是孩子在以后做决定时,更倾向于选择的方向而已。了解了性格形成的原因,作为父母,最关心的当然是,怎么样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辅导孩子学习。
在很多的班级和教育机构中,外向者有时看上去遥遥领先:他们乐于表达、经常发言、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突出……总之,他们在课堂上有很高的积极性,也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赞赏。这种现象证明了一点: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引人注目。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小学阶段,外向者比内向者表现更好,但是这种情况会在高中和大学之后发生反转。在解决问题时,外向者倾向于简洁实用的途径和快速的行动,他们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学习的内容越抽象、越专业,这种外向能力的优势就越弱。而内向者的安静、专注力、意志力、分析性思维等优势能帮助他们处理复杂的学习内容。所以,父母在辅导作业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帮助孩子选择学习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内向者的学习。
1、由内而外
·顺序:先理解,再运用。
·避免误解:安静往往意味着思维的活跃。
·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写作环节。
2、对刺激敏感
·学习速度不要太快:为学习、提问和过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降低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培养习惯和规律,做好信息过滤的准备。
·注意提供课间休息,避免干扰,与听讲人互动。
3、注重安全感
·介绍环境和可预见的学习过程。
·允许犯错误,提供足够的结构和引导。
·遵守诺言。
二、外向者的学习
1、由外而内
·顺序:先获得感官经验,再处理信息。
·工具:加入口头表达环节,可以和内向者的写作环节同时进行。
2、喜爱刺激
·避免无聊:变换学习形式和方法,提供尽可能多的感官体验渠道。
·允许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快节奏的进度。
·强调积极解决问题。
·控制清晰的规则和陈述,允许即兴反应。
3、注重奖励
·利用竞争等元素设计紧张有趣的学习过程。
·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能量管理。
·明确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遵守诺言。
辅导孩子学习,我们最终拼的不过的心态,在这件事上我一向很佛系,也接受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多学习一些知识,多了解一点孩子,即使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也希望他做一个乐观、自信的普通人。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我认为,父母只需要在其中起到循循善诱、监督和鞭策的作用即可,不要给孩子额外的,关于性格是否外向的压力。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艾默生说过,不要试图让每个人都像你一样,一个你已然足够。内向者的温柔、安静的智慧,谨慎、倾听的能力,这些性格特征可能是无比珍贵的。同样珍贵的还有外向者的热情、勇敢的行动力,真诚的关怀。我们要做的只是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珍视他的特别之处,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他。
洛肯博士在《性格拼图》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的独特视角,同时能让我们反思关于对待孩子性格差异上的纠结和苦恼。内向或者外向的性格特征可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但是它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活,它只是孩子在做决定时更倾向于选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