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变成“熊孩子”,可能是这3个原因造成的,家长应及时引导
每个父母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见人爱,受欢迎的孩子。可是当孩子走出家门,进入幼儿园,融入集体生活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让很多父母也很是不解。为什么孩子在家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没有显现,融入集体后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就会变成其他家长眼中的“熊孩子”了?或许,这还是因为我们对孩子了解的不够深入造成的。
那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其他家长定义为“熊孩子”呢?
因为这类孩子会直接对其他孩子造成身心伤害,也是老师和家长重点观察,防范的目标群体。
比如上课不听指令,不服从课堂纪律,自理能力差,因为这些孩子的“不达标”表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一类目标群体。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也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能有一个好的榜样,所以这一类也是各位家长们比较关注的一类群体。
那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在进入集体生活之前,和现在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明显是从乖孩子变成了“熊孩子”,那我们一定要及时找到问题根源。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你认为孩子的表现出现了偏差,你的孩子以前很少有类似的行为表现,那检讨分析真的很有必要。
下面针对表现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针对攻击性行为突然出现的孩子。一般,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挫折,这一般是最主要的原因
原生家庭影响,家中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有攻击性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遗传因素
那面对突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怎么应对呢?
1、家长检讨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影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如果因为家族中有遗传倾向,在孩子出现苗头的时候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通过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加以引导,可以是绘本故事,同学案例,自己的言传身教等。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认识层次,最主要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注意引导方式。
3、如果孩子是因为受到了挫折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那父母要检讨自己的带养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是不是适当的加一下挫折教育,孩子是不是过于溺爱了。
当然,此时的引导工作也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我们是孩子的教育者,引导者。发现问题后,检讨自己的同时记得关爱孩子,引导而非简单的教育他们,帮他们找到正确的路才是我们的初衷。
其次,针对有行为问题出现的孩子。
的确,有这么一部分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没有过规范的系统生活,突然融入集体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的出现。
下面简单分析下原因:
1、孩子在这个群体里不舒服,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其实就是说,孩子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融入集体生活,给他造成了紧张,无助感。行为问题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上课乱走动,老师很有可能会带离他走出教室,他就能够继续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如此恶性循环。
2、孩子发育比较晚,意识发展还没能达到能够融入集体生活的标准。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孩子普遍女孩子要比男孩子优秀,这是他们的发育程度决定的,只是发育前后不同,与智商,教养等其他问题无关。
3、老师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孩子很难接受。
那面对这三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孩子身心不舒服的情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
克服分离焦虑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关于分离焦虑后续还会分享一些文章,希望大家能关注。
2、孩子发育比较晚的情况,建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减少课程,或者父母抽时间对学校内容进行“补课”,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及时关注学校动态。
因为发育意识问题,不是长时间在学校就能跟上的。很有可能集体生活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老师要照顾太多的孩子,有时真的关注不到位。
对于男孩子来说,晚上一年学真的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3、对于孩子比较难接受老师教育内容的情况,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反应。
可以通过分组教育或者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可以进行解决。
也可以家长在家中从兴趣入手,找到合适的时机,将课程分解,重组,找到难点在哪里,做好孩子教育的辅助工作。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就是需要注重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孩子。
最后,针对不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
建议,通过绘本故事,家长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去予以引导。
孩子的娇惯宠溺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融入集体生活之后,确实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所以,希望各位父母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重视。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尽量的放手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
不要让我们的溺爱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