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抢别人玩具?先别说孩子,家长要读懂孩子“心理秘密”|家教
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小时候不懂事,看到别人玩什么玩具自己就想要,尽管自己也有相似的但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肢体动作比语言发展得快,抢不过就哭,就打。
有时候我们都来不及阻止,事情就已经发生了。
怎么处理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们共同疑惑苦恼的问题。
在大多数父母看来,孩子抢玩具是非常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行为,但我却要和家长们说,孩子抢玩具是成长发育过程中非常正常且必然的事情,因为这是孩子物权建立的信号。
我们还斥责孩子之前,首先应该读懂孩子抢玩具背后的"心理秘密"。
面对孩子抢玩具,你是怎么做的?
看到自己家孩子和别人为一辆普通的玩具汽车抢的面红耳赤、肢体打闹,也完全不听旁人的劝阻,这时候家长们会觉得十分疑。
而在过程中家长们首先会去安慰玩具被抢的孩子,然后斥责和给抢别人玩具的孩子讲道理:
"明明家里都有一样的了,你怎么还要贪心去抢?"
"我真搞不懂你为什么要抢,玩具是别人的。"
"你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而且也只能和一起玩,不能带回家。"
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出现抢夺的举动,甚至会发生肢体冲突,就会急着去呵斥和责骂孩子,当众教训孩子,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教的不对,孩子怎么会这么没礼貌?
但是这种做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劈头盖脸的责骂以及父母过激的情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也有的家长会去帮助孩子,劝说别的小朋友将玩具借给自家的孩子玩一会,这样更不好,会助长孩子的歪风。
并且也有的家长给我反馈,说自己给孩子讲道理,孩子点头明白,但是下一次还是会控制不住这么做,到底应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抢玩具,不要责骂,先读懂孩子的"心理秘密"。
孩子爱抢玩具背后的五个"心理秘密"
孩子之所以爱抢玩具,这是因为3~6岁是儿童物权的建立时期,也是规则树立的关键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刚出生的那段时间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直到两岁左右自我意识才开始萌芽。这个时候孩子会高度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时候孩子的物权意识也开始发展,下面就是孩子对"物权"的五大心理秘密:
1.我喜欢就是我的
很多家长会觉得这句会觉得非常无理取闹,很霸道,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对于物权的定义就是"我喜欢的我就要",并且总觉得别人的玩具比自己好一些。
这个时候孩子还有"我的"、"你的"、"他/她的"的概念。
2.经过"我玩过的",就是"我的"
我们有看到过孩子去别人家里和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等到要走的时候抢夺就发生了,孩子硬是要将拼好的拼图或者搭过的积木带走。
我们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贪心,玩了别人的却还要带走,但这个时候孩子对物权定义是:经过我的手,就是我的物。
他们不懂虽然玩具变了样子但却还是那个玩具。
3.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这个我们经常会在游乐场看到,孩子会先跑过去霸占一个秋千,他可能第一个先玩,玩累了却还要坐在那里,看到别的小孩来了也不肯让,这时候孩子会觉得:我第一个玩的就是我的。
我们也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这么做很自私自利,没有分享的意识,这时候孩子还没有公共资源的概念,需要父母来引导。
4.不懂得"送出去的玩具"的概念
很多时候孩子虽然将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了,但是还是常常会说:"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要玩"惹得对方很尴尬。
孩子这时也还不懂"送出去"的意义,也不知道送出去的东西的支配权就属于别人的了。
5.这个是我的玩具,别人不能玩
还会令大人感到尴尬的是,有时候同事或亲戚朋友带小孩来家里玩,两个孩子就会开始为玩具而吵闹了。
"这个是我的你不要玩。"
"这个也不能玩!"
孩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物权,并没有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
但实际上孩子抢玩具并不是件坏事,因为这是孩子成长时期的必然,也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结果,这正好也是父母引导孩子的最好时机。
2~3岁左右的是孩子正好开启探索世界的开关,好奇心强且物权的意识刚刚萌芽,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看到别人拿自己的玩具会不爽愤怒,也会觉得别人的玩具比自己好想要抢夺。
孩子抢夺玩具,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看似简单的抢玩具,实际却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父母们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也会更明白"分享"的意义。
1.试探孩子,帮助孩子同理他人
之前霍思燕教儿子嗯哼如何学会分享的过程上了热搜。
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提出让嗯哼将自己不想玩的玩具捐出去给需要的小朋友。
即便懂事如嗯哼,他还是不想这么做,当场就说"不愿意",这时候嗯哼的物权意识还是很强。
霍思燕试着劝导他,但嗯哼却直接不高兴了,对着妈妈就吼了起来。
霍思燕并没有生气,而是换了种方法,耐心劝导嗯哼,看儿子情绪还是不咋好,就提出和嗯哼一起玩,并在过程中缓解嗯哼的情绪。
等到嗯哼情绪稳定,霍思燕又继续试探嗯哼,提议让嗯哼做一天售货员,将玩具卖出去。
嗯哼还是不怎么情愿,霍思燕马上说:"那就先不卖,去看看再说。"
最后嗯哼还是作为售货员卖了自己的玩具,还将得来的钱捐给了需要救助的双胞胎姐妹。
通过霍思燕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首先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有耐心,一步步试探,选择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者亲临现场、视频短片、绘本故事提高孩子的同理心,最后让孩子做出"分享",提高孩子的同理心,并从中获得高兴和成就。
2.帮助孩子厘清"物权"
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和孩子说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比如我们带孩子到游乐场玩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你看这个滑滑梯,是公共的,就是谁都可以玩;然后要到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指找橱窗里的玩具:你看这些都有标价格的,在付钱之前谁都不可以随便拿来玩,只有买了之后才属于我们。
我们利用生活碎片给孩子有耐心地举例,孩子就会慢慢明白"我的"、"你的"、"他/她的"这些概念,知道要征得别人的统一,不能独占。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出现抢玩具的行为,首先要明白这时候孩子的自然之举,不必担心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是管教不当。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是时候该和孩子厘清"物权"、一步步引导孩子"分享"了,选择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一味逼迫和责骂,比起强求孩子分享或者当众斥责孩子,利用碎片时间引导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