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越提醒孩子“见人要打招呼”,孩子越不配合呢?
越告诉孩子“不要害羞,胆子大一点”,他会更加的畏手畏脚,躲在你身后呢?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大人这样评价:
“这孩子太老实了,一点也不活泼......
别害羞,要不然长大会吃亏......
胆子大一点……
见人要打招呼,要不然就不礼貌......”
标签的心理破坏力巨大,父母自己首先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
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标签”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导向,孩子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信任身边最亲近的人,把他们的话当做真理。所以,想毁掉一个内向的孩子很容易,随便贴个标签就够了。
内向是一种气质类型,他们和外向孩子主要的不同在于,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从内心吸取能量。当他们的内心有足够的能量时,也能表现出放松、活泼、勇敢、侃侃而谈的一面。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内向的孩子,似乎内向已经与“害羞、不说话、胆小”一样,成为了贬义词。撕掉给孩子的标签,是我们接纳他孩子前提。
身边人给孩子贴标签,家长该怎么办?
即便我们能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却很那避免身边人对孩子的随意评价。这种现象很常见:
比如,老人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不敢爬很高的梯子,或者不敢像别的孩子一样,玩一些新的游乐项目。老人当着孩子的面,随口就会评价说:“这孩子,很胆小,不像别家孩子有胆量。”
再比如,有的老人特别爱想炫耀自己的孙子。家里来了客人,会要孩子表演新学的本领。有时,孩子在玩自己的玩具,没理会,老人还会再三催促。孩子往往很不耐烦的说:“我不唱,我不想唱!”有的老人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会责备孩子:“我看你就是胆小,不敢唱。”
内向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听到各种评价时,会思考和怀疑自己是不是和别人说的一样,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并不代表他不在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你必须和孩子站在一起。
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被评价的当下,我们就在孩子的身边,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的表情、肢体动作,初步判断一下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当评价对孩子产生困扰的时候,孩子的行动也会表现出来,甚至会主动跟父母提起:
“妈妈,我真的是胆小鬼吗?”
父母可以问问孩子:“看上去,你不太开心哟~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第二,询问孩子对评价的看法。
了解孩子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对自己的评价。
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吗?”
第三,描述你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去回忆和感受自己的能力感。
家长可以这样说:“我想起来上次在拓展乐园,你成功爬上了木塔最高的一层,你站在塔顶上非常开心,我们还击掌庆祝,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我站在塔顶上,还和你挥手!我觉得我不胆小呀!”
“是呀,你可以爬上很高的地方,你有这个能力!”
第四,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孩子可能会问:“那么奶奶为什么这样说我呀,我今天真的很害怕。”
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当你确定自己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其他人怎么说,对你的能力有影响吗?”
“好像没有。”
“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是你知道自己能做到,对吗?”
这样的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依赖或者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让孩子逐渐去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别人的评价只是他刚才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你。
不熟悉的人给孩子随意贴标签,我们如何回应?
如果碰到了一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人,给孩子随意贴标签,怎么回应呢?
首先,选择关注孩子更重要。
我们可以这么做:
1、先认同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说:“你有一些紧张对吗?”
2、给孩子一个选择:
“谢谢这位阿姨的关心,现在你想和妈妈一起跟大家打招呼,还是过一会儿自己说呢?”
3、鼓励孩子:
“妈妈看到你在坚持,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4、表达我们的想法:
“如果这位叔叔看到你昨天的表现,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5、好奇的询问:
“奶奶想请你展示幼儿园学到的本领,你有什么计划呢?”
6、还可以运用非语言的信息,给孩子一个坚定而默契的眼神和拥抱。
如果别人的评价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影响
我们需要做出解释和回应,可以这样说:
“其实,我很喜欢孩子的内向气质,他做了什么让你不舒服吗?”
“我不觉得他害羞,他只是喜欢仔细观察和熟悉环境,等他准备好了,他就会很放得开了。”
“他会观察别人怎么看他,等他感受到你也很喜欢他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和你交谈了。”
如果面对恶意的评价
我们可以回应:
“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这样说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
当然,还可以选择带着孩子离开现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做好自己。
标签会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制,但是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沉不变的,内向的孩子,后天成长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多少正向的的支持,决定了他们的潜能如何发挥。
最后面对标签和他人随意的评价,请确定你和孩子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