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就是给老师教育孩子的底气
家校合作,不仅体现在家长和学校共同为学生成长助力,更体现在,当遇到冲突和矛盾时,家长和老师的应对方式。
每一次矛盾和冲突的成功化解,不仅会让家校关系更近一步,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01
任何不以合作为目的的家校教育,
没有赢家
家校关系,只能以合作开始,以互相支持和配合为唯一方式,才能抵达共赢的彼岸。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是铁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绝不是敌对的双方。只有真诚合作,彼此信任,才能赢得孩子的好未来。
所以,最需要这种合作的,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而是孩子!
在很多不均衡的家校较量中,表面上是赢了家长,损了老师。但事实证明,这样忘却了真实目的的较量,最终输掉的,却是孩子。
那些懂得和学校合作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来都不独断专行。他们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教育,尊重每一位老师。他们懂得,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处处以身示范,给孩子树立尊重师长,敬畏学识的榜样。
孩子如小树,蹿高的同时,难免有小枝任性,旁逸斜出。智慧的家长会把孩子在家出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也会及时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反映给家长,在这样的关注和交流中,再相互配合,将有意识的教育融入不着痕迹的引导中,这样的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吗?
懂得和老师合作的家长,一定是一位体恤老师的家长。他们不会苛求老师,不会揪住老师无心之过不放。
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一位同仁说过一件事。开学第一周,一位家长给孩子送来一双运动鞋和一包卫生纸,放在了学校门卫处,然后打电话给老师,拜托她下课后告知孩子去拿。
正在忙碌的老师一口答应下来,但下课后,又忙着开会的她转眼将此事忘了个干净。
两周后,又有家长来给孩子送东西。老师接到电话后猛然想起了之前卫生纸的事。
本来还在担心家长会有不满,哪知那头的家长哈哈大笑起来:多大的事儿?上周孩子回来问怎么没去送,我就知道一定是你忙忘了,孩子上周返校时就拿走了,孩子也说你忙,没事没事……
这位老师说,她都做好了被抱怨的准备,家长却反过来宽慰她。老师说,孩子的性格也很爽朗,不拘小节,和同学关系很融洽。
这样的体谅,换来的是三方的愉悦。这样的相处模式,于失误方来说,是自我反思;于家长来说,是对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于孩子来说,是学会了宽容。
优质的家校关系,首先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再就是相互的支持和配合,不苛求,不为难,多包容。这样的合作,其实是教给了孩子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和正能的。
02
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就是给老师教育孩子的底气
家长要理性面对孩子的反馈。不是不相信孩子说的话,而是要学会对孩子的话进行理性地分析。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欲望的,在对一件事情的陈述中,会有意无意选择更有利于自我的措辞,小孩子也不例外。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因为有了借口就有可能免责,所以就出现了作业“被弟弟撕烂了”“被家里的猫咪叼走了”“被家长安排着走亲戚了”等等这样的借口。
去办公室告状的孩子,从来不说自己把同学怎么样了,只说别人怎么攻击了自己。有经验的老师,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总会先调查,再据实处理。
不听一面之词,在出现疑虑时,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了解事件的原委,直面孩子的问题,与老师达成共识,同步纠正和引导孩子。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就是给老师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底气。
有的家长,总是很忙,忙到多数情况下不能及时回复班级信息,忽略班主任各种提醒,遇事也很少和班主任沟通……老班主任都有经验,这样的孩子也常常丢三落四,做事不够专注。
这样的孩子,班主任工作就显得很被动。该交的材料,总是那几个孩子交得不及时。班主任提醒的事情,家长也不太放在心上。
去年十一放假,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一再叮嘱家长,假期里,可以陪孩子阅读一本好书,引导孩子多干点家务,或多去户外走走,千万不要让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更不要给孩子配手机。
千叮咛万嘱咐,但开学后,一位学生怎么也不来学校上学了。在校门口大哭大叫,都12岁的大孩子了,拽住围栏死活不进校。
班主任亲自到门口劝解,不听;问询家长原因,家长含糊其辞。
直到后来,事情愈演愈烈,这个孩子和父母提上学的条件,下午需要家长给他20元钱,并且不住校(本是住宿生),他才答应到学校学习——上学还要挣着“工资”。这个孩子的算盘是,晚上回家,可以继续玩游戏;每天下午得20元,可以满足自己玩游戏的需要。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班主任反复问询家长,家长才告知,原来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十一假期的开始,就给孩子买了手机,本来答应得好好的,说买了手机后不影响作业。结果整个假期,孩子都足不出户,疯狂玩游戏,之后再也无法安心坐在教室里学习。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更不能缺失该有的严格管理。
班主任一再提醒的事宜,很可能就是班主任或学校发现了事情的端倪,在警报拉响之后,家长密切配合老师和学校的警示,是及时纠正孩子出现失误的关键。
03
家校沟通的法则:
不让问题过夜,当日事当日处理
老师也要有及时与家长沟通的意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告知和沟通的及时性。
好动的孩子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即使老师无缝隙盯靠,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及时和家长解释清楚,让家长提前知情并谅解,远比让孩子带着伤痕回家要好。
绝大部分家长在接到老师电话后,会表示理解,并对老师工作的细致表示赞赏。如果不及时解释,家长在孩子回家后,自己发现孩子的伤痕,心疼之余问询孩子,孩子再表达不清,就很容易激化矛盾。
印象中,有一次事故处理给我很深的启示。几个小孩在宿舍玩闹,其中一个小孩要进门,另外两个孩子推着门不让,要进门的小孩趁着打开的门缝,下意识把拇指伸进去了。老师喊着“不要推门!”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听见孩子一声惨叫,孩子的拇指被夹入门缝。
骨折。当时在场的老师都吓坏了。一边联系校医做紧急处理,一边联系校车准备送医院,同时,又联系受伤孩子和相关涉事孩子的家长。
当家长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进入手术室。因为处理得及时,受伤孩子家长反而一个劲儿地向老师道谢。
在场的几位老师更加过意不去,连声道歉。另外几位家长也主动抢着承担责任,当时的场面让老师们既震撼又感动。
后来,几位家长又催着老师们赶紧回学校,不要耽误了学校工作。
直到孩子痊愈,所有事件的处理,都异常顺利。老师们抢着给孩子补课,孩子也在这场事故中变得懂事了很多。
就是这一次事故的处理,让我恍然:生活中的意外很难避免,及时用心地处理,也是老师责任心的凸显;和家长及时沟通事件的发生,家长也会最大程度地谅解并配合。
不让问题过夜,当日事当日处理,关注每一个孩子是工作的用心,及时沟通是对彼此的尊重。家校合作,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用心和相互尊重。
家校关系的定位,就是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学校问题的发生,家校观点的碰撞和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正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目的,通过更好地合作来促成更美好的教育,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需要做的。
其实,越是合作,越是欢喜。最好的家校合作,就会把最好的成长给孩子。
相互好好扶持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才能实现家校共赢。